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法制建设与法学

  • 群岛的整体性与航行自由——关于中国在南海适用群岛制度的思考

    傅崐成;郑凡;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四部分建立了一套群岛制度,在群岛的整体与航行自由之间实现了平衡。但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该制度只适用于群岛国。非群岛国家的洋中群岛问题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一个缺失,实践中许多国家在其洋中群岛适用了直线基线,包括中国在西沙群岛的实践。这种实践会对航行自由造成理论上的影响。考虑到修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困难,为了在南海平衡群岛整体性与航行自由之间的张力,并为其他国家的类似实践开创先例,中国可以考虑单方面适用群岛制度。

    2015年06期 v.23;No.106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北极航行治理新规则:形成、发展与未来实践

    白佳玉;李俊瑶;

    在北极海冰融化、航运活动增加的背景下,国际海事组织耗时数年制定一部专门规范极地水域航行的强制性规则,以实现安全与环保的双重价值追求。北极航行治理新规则经历了从委员会通函、大会决议等软法规则到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极地规则》之发展历程。通过对《极地规则》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研究,可总结出该规则建构的价值基础,目标导向型标准与分阶段战略性目标的运用有助于实现《极地规则》的价值追求。《极地规则》的有效实施不可能依靠单一身份国家的力量,而需要多元身份主体包括沿海国、港口国、船旗国的通力合作,共同见证北极航运业的繁荣。

    2015年06期 v.23;No.106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论行政诉讼对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之适用——兼评新行政诉讼法第101条的规定

    王春业;

    新行政诉讼法第101条规定了对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适用的范围,与旧行政诉讼法相比有一定进步,但仍存在着规定过于宽泛、模糊、概括等不足,实践中难以操作。较为理想的方式是将民事诉讼法中可以适用于行政诉讼的内容直接写入行政诉讼法中,以保持行政诉讼法典的独立性和整体性;或是借鉴境外一些做法,在行政诉讼法条文中明确指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具体条文;而在行政诉讼法已修改完毕的当下,至少要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来指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具体条款。

    2015年06期 v.23;No.106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政治·社会

  • 灾害协同治理的准备度研究

    樊博;冯冰娜;

    协同应急治理是政府与社会之间充分合作,形成多元危机处理机制,共同应对公共突发灾害事件。然而,由于政府运行模式中的条块分割以及社会应急参与度不足等问题,灾害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概念层面,缺少切实能够衡量区域灾害协同治理能力的指标。本文经过文献综述、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提出将应急协同治理准备度的评估划分为信息互联、组织互动和联动支撑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采用主轴编码方法设计可操作的二级指标。进而,以上海"11.15"大型火灾为案例背景,验证了准备度指标的必要性。最后以某城区应急联动中心的协同治理模式为案例,系统地评估该中心的应急协同治理准备度,为应急协同治理的体系建设起到认识、考核和导向作用。

    2015年06期 v.23;No.106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科学文化

  • “几何之理”与“几何之用”:利玛窦“数学观”的历史探源

    王宏晨;纪志刚;

    明末由利玛窦所主导的西方数学的引入,开启了中西两种异质数学思想碰撞与交融的历史。本文将利玛窦所著《译几何原本引》与克拉维乌斯1574年版《原本》的《导言》内容进行比对,发现两篇文本内容相关,利玛窦的数学观可以溯源到乃师克拉维乌斯。利玛窦引用并拓展了克拉维乌斯论述"几何之用"的部分,在"几何之理"方面却遮蔽了克拉维乌斯所持有的柏拉图哲学色彩的先验观点,转而采纳中国传统的"格物穷理"学说。利玛窦"数学观"的继承与变异与其所秉持的"易佛补儒"传教策略有关。

    2015年06期 v.23;No.106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经济·管理

  • 中国PM2.5治理困局及对策研究——基于环境规制理论视角的分析

    吕守军;沈星迟;张晓敏;

    近年来,中国严重的PM2.5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巨大的压力下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与政策,但收效并不明显,难以满足公众对于治理雾霾的迫切需求。PM2.5治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环境执法乏力。本文试图基于环境规制理论分析这一治理困局的原因。首先,本文参照佩尔兹曼基本模型构建起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决策模型,推导出最优环境规制供给量的表达式,进而给出了中国PM2.5治理困局原因的理论解释。其次,本文采用了2010年至2013年中国各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基本验证了PM2.5治理困局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可概括为:地方利益集团博弈均衡点偏离制度安排所追求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最后,针对此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

    2015年06期 v.23;No.106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中国跨国企业的海外营销资产及其向绩效的转化

    吴晓云;李辉;吴化民;

    对中国跨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市场的"关系型"和"知识型"两类营销资产进行了界定和理论抽象,分别研究了这两类营销资产的价值属性和在市场上发挥作用的规律;引入"营销动态能力"的中介变量,强调了从执行力的层面,如何实现和推动两类营销资产转化为绩效。通过154家中国跨国企业的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关系型和知识型两类营销资产对跨国企业的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二者交互发挥作用时对绩效具有整合的影响,超过任何单一营销资产对绩效的影响;营销动态能力对两种营销资产转化为绩效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最后文章针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资产的利用和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管理建议。

    2015年06期 v.23;No.106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文化管理与传播

  • 城镇景观重构中的全球性与地方性的耦合路径与其界面

    陆邵明;

    探讨全球性与地方性的耦合机制对于丰富城镇地方特色建构理论及其创新发展十分必要。作为地方性的典型文本——城镇景观在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一体化与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严重不协调与冲突危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全球文化的进程不可阻挡,地方文化的传承不能断裂;城镇建设不可能全盘的全球化,也不可能一味地复制传统;共时性与历时性、共性与个性或者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二者并非对立。本文在理清全球性与地方性关系的相关研究后,认为:对于全球性与地方性相互关系的认知转变与其耦合要素、策略、路径、界面的建构是应对城镇地域文化危机的必要条件,有利于规避全球文化对地方文化的负面影响,为城镇景观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引导。

    2015年06期 v.23;No.106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新媒体使用特征与用户利他价值取向关系研究

    薛可;阳长征;余明阳;

    本研究以媒介使用频率及多样性为自变量,移情意识为中介变量,研究新媒体使用特征对用户利他价值取向影响,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理论框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新媒体使用频率和多样性通过移情意识对用户社会责任取向、回报取向及公平取向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其中作用大小顺序依次均为:责任维度、公平维度、回报维度;(2)新媒体使用频率和多样性对移情意识均产生负向影响,而移情意识对用户利他价值取向的三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积极效应;(3)用户道德水平在新媒体使用频率及多样性与移情意识关系中均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4)在主效应中,各路径系数对不同年龄段用户大小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新媒体相应的管理策略。

    2015年06期 v.23;No.106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文学·历史·艺术

  • 重构处女——天主教与欧洲后现代后新小说的碰撞

    薛原;

    在当今欧洲社会,天主教衰落后求变,后现代思潮影响式微。面对时代的新变化,德国小说《处女》借主人公洛塔以"禁欲"表达对天主教原有的进步元素复兴的探索和期望。洛塔通过有选择地引用、辨析和演绎德国著名神学家汉斯·冯·巴尔塔萨等人的著作,试图将"处女",即童贞玛丽亚塑造成一个包罗万象、内涵丰富的宗教圣像和文化符号,达到激发天主教会在后现代以后社会中的进步作用,促进后现代极端个人主义群体与天主教会这两个相互冲突,甚至敌视的思想派别的沟通,寻求两个派别的相互制约,相互包容,和平共处之道。

    2015年06期 v.23;No.106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对汉语极性敏感现象的两种解释方案的评估

    陈莉;

    极性敏感现象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极性理论重点探讨的是否定极项的分布和允准,研究者对"极性"的认识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向下衍推方案(简称DE方案)和非真实性条件方案(简称非真方案)。以往讨论汉语极项的研究,都舍弃了DE方案而选择非真方案。本文认为DE方案能够更好地解释汉语极性现象,而非真方案的既有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将自由选项所在的模态句混同为非表真句,二是将否定极项所在的DE语境表面化为否定(非表真)。

    2015年06期 v.23;No.106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玉璜如何“统一”中国:以“夏后氏之璜”神话为中心

    唐启翠;

    失落的人类历史往往只能依靠最能幸存的物化遗存来重新发声,中华民族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历史进程的逐渐清晰呈现,正是得助于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物化遗存如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等,尤其是长达八千年的玉石制品大传统与汉语文献所载宝玉小传统遥相呼应,为华夏礼乐文明形成和君子玉德、化干戈为玉帛等核心价值观由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证。本文以"夏后氏之璜"神话叙事为中心,立足于汉语语境"文学"发生于礼仪之本义和多重证据法,系统考察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玉璜的时空分布及其化异趋同进程,探寻"夏后氏之璜"神话背后的族群故事与文化认同,以及玉璜在礼制文明话语建构中的地位。

    2015年06期 v.23;No.106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9年6月,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有着悠长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前夕,即1949年8月,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决定在教务处设立政治科,为全校学生开设社会发展史讲座。1950年6

    2015年06期 v.23;No.10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 稿约

    <正>《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每逢单月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一、主要栏目中国现当代问题关注,法制建设与法学,政治·社会,科学文化,哲学与科学思维,文化管

    2015年06期 v.23;No.106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