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必武;
在麦克尤恩的小说《钢琴课》中,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幽微的个体生命相互交织,再现了小说人物“离家”行为背后的迷失、反叛与和解,抛出了“离家后怎么办”这一值得深思的话题。作品以倒叙与内聚焦的笔法,将二战、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倒塌等重大历史事件化为普通民众命运的隐形推手,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下叩问个体如何在自我重塑中寻找归途。通过书写罗兰、阿丽莎、达芙妮等人物离家后的行为与境遇,麦克尤恩投射其关于人类“自我对话”机制的思考。离家与归家都是人类对“我们是谁”这一论题的深刻诠释,也正是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人类不断认识自我,并最终同自我达成和解。
2025年10期 v.33;No.182 9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 李雪;张扬;
本文以伽达默尔对话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为基点,探究其核心理论——视域融合、问答辩证法、语言游戏、效果历史意识是如何与中国文学理论及批评实践深度互构并实现本土转化与范式创新的。研究中综合运用跨文化理论对话、文学文本细读与数字人文方法,如构建历史语境数据库、意境拓扑图谱。其核心观点是,伽达默尔理论消解主客二元,将对话升维为存在论事件,其语言观重构了现代性经验表征,而跨文化视域差异构成真理显现的诠释学契机。最终成功构建“双向历史化”批评范式,该范式融合伽达默尔对话本体论与中国“知人论世”“通变”原则,通过数字人文实践激活传统经验的当代性;论证中国文论依托“文本细读—视域重构—意义生成”三阶模型实现从方法论到存在论的范式转型;借助算法伦理将“和而不同”智慧转化为全球阐释共同体规则,以“执两用中”伦理升华文明互鉴实践,最终为技术理性时代人文科学重建提供具有东方智慧的创新方案。
2025年10期 v.33;No.182 10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  刘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勃兴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在现代主义“反英雄”的基础上,继续颠覆传统,使用碎片化、元叙事等方式,消解意义,遁入虚无。其思辨方式不仅进一步阻吓了读者,而且背离了文学的审美取向,致使文学死亡之声甚嚣尘上。而纠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最佳途径无疑是重新“回到马克思”,让文学直面现实、亲近受众。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为之,即在“守”与“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与发展。
2025年10期 v.33;No.182 12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 张凝;
从迫害者视角切入,勒内·基拉尔认为神话描述了替罪羊机制,该机制掩盖了早期人类社会的残酷真相。基拉尔的神话学承袭了涂尔干的功能主义,由构建文化秩序的替罪羊机制统摄神话、仪式和禁忌,并将对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批判作为起点,探究神话与仪式的历史内核。基拉尔诉诸历史分析,将迫害文本作为桥梁来破译神话,以迫害范式为神话阐释方法完成了其神话学的建构。基拉尔的神话学虽颇具阐释效力,却割裂了神话与其历史文化语境,人为肢解民族志材料,基于替罪羊机制对神话进行定向操作,其神话学变成了替罪羊机制的索引,忽视了神话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2025年10期 v.33;No.182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