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著名作家高端访谈

  • 中国科幻文学的美学表达、思想探索与现实图景——访谈雨果奖得主刘慈欣

    李浩;刘慈欣;

    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幻创作,亲身参与、见证了中国科幻文学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对科幻文学的理解和思考对于中国当代科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次访谈主要围绕科幻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幻文学的历史传统,中国科幻小说的美学表达、人文关怀、读者接受、产业发展,以及科幻文学研究的有效性等问题展开,目的在于借由刘慈欣对科幻的思考,帮助科幻创作者和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科幻文学这一文类,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

    2025年07期 v.33;No.179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文化与传播研究

  • 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必然是美的吗?——市场价格信息对艺术作品审美评价的影响

    姚君喜;

    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而言,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形式构成要素外,人们的艺术审美判断还会受到社会价值评价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信息对艺术品的审美评价也会产生作用。本文以视觉艺术作品为对象,采用实验方法,观察市场价格信息对视觉艺术作品评价的影响,具体考察市场价格信息、艺术作品简介信息对艺术作品的喜好评价、好坏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人们无法从作品本身判断其市场价格高低,但价格信息影响人们对作品的评价。价格高的作品评价更高,价格低的作品评价更低。第二,相较于侧重社会规范的好坏评价,在侧重于主观偏好的喜好评价中,价格信息的影响更为明显。特别是在低价条件下时,相对于好坏评价,喜好评价显著降低。第三,就作品文字简介信息对作品评价的影响而言,低价格条件下,文字简介信息对作品评价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2025年07期 v.33;No.179 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舆论调控的时间形式:网络主题振动特性对主题间触发的影响

    徐翔;王若茗;

    网络舆论主题的涨落及调节不仅受内容或用户的影响,还与主题自身周期振动特性与时间形式有关。基于功率谱分析和红噪声检验,分析今日头条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约2 847万条帖文,并以逻辑回归与XGBoost验证了三类振动特性,即振动频率的多样性、周期性振动的鲜明性、振动能量在各频率分布的非均衡性,对主题间触发关系的影响效能。应关注主题从演化到振动的“时间形式”及其时间权力,重视节奏这一“看不见的手”在舆论触发中的调控作用。媒介不仅影响人们怎么想、想什么,还影响其以何种节奏想;与信息轰炸式的“复制”相比,以何种节奏“重复”更关键。当前亟须拓展基于时间形式的议程设置及议程间设置理论,为舆论引导提供基于振动模式和时间形式的传播动力学框架。

    2025年07期 v.33;No.179 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 “沟通即治理”:政治传播能力如何塑造开放政府建设

    王翔;张铨;

    开放政府不仅是推动政府变革的引擎,也是实现现代治理、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标志着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深刻转型。本文试图从政治传播的理论视角出发,实证考察政治传播能力在推动开放政府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发现,政治传播能力系统性影响着政府开放水平。传播力显著抑制了政府开放的实效;服务力对政府开放性的影响则表现为先减后增的U型关系,且这种影响效应会因城市行政等级和城市规模而有所差异。这一影响的强度和方向受到政府数字政务建设程度与公民政务信息接受度两个机制的调节。本研究丰富了政府开放性的理论视野,为推动开放政府建设提供了一种政治传播的理论路径。

    2025年07期 v.33;No.179 4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7K]
  • 互联网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社会公平感的链式中介效应研究

    周冬;孔凡康;徐禕;

    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重点关注互联网通过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政治参与所产生的中介效应,以及社会公平感的链式中介效应。研究基于2010年至2021年间四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提升社会公平感和增强政治参与来实现。此外,社会公平感与老年人的社会政治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并通过后者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链式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高龄老年群体(80—90岁)的互联网使用率较低,与其心理健康相关性较低,但其心理健康水平仍可通过社会公平感这一结构性因素得以改善。本研究为理解互联网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对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25年07期 v.33;No.179 63-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思源湖畔专题:行政检察研究

  • 行政检察在涉企行刑衔接机制中的功能与定位

    解志勇;

    企业违法的处理,与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有三种情况涉及行刑衔接。一是行政监管部门认为形式上达到构罪标准,将其移交检察机关予以刑事追诉;而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可以依法不起诉的,则退返行政监管部门依法处理。二是检察机关直接办理涉企刑事案件,予以不起诉处理。三是起诉后由人民法院判决不构罪,或构罪不处刑而需予以行政处罚,或刑罚叠加行政制裁,进而退返行政监管机关处理。由于行政检察处于前承刑事检察、后接行政监管的特殊位置,故构建以行政检察为“枢纽与核心”的行刑衔接机制,迫切而可行。

    2025年07期 v.33;No.179 8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行刑衔接信息共享中的检察职能完善

    杨寅;

    行刑衔接信息共享涉及不同国家机关的职权范围与边界。检察机关在行刑衔接中处于承前启后、正反相关的位置,加之检察权具有协调、监督之内涵,故其对行刑衔接信息共享尤为注重,并为此进行了实践探索。该领域的问题在于“信息”基本属性模糊、共享机制不健全、共享平台和监督制度不完善。鉴于此,应从完善信息共享法律规范和加强共享平台建设两个方面作出改进。前者涉及明确立法目标与基本任务,确定工作机制与职责,设置专门机构,强化检察监督;后者包括克服数据信息壁垒,切实推动数据信息共享,打造全面、统一、规范、安全的数据底座,提升平台利用率和共享水平,落实对共享平台利用质效的监督,以及注重数字检察和信息共享检察监督改革的结合。

    2025年07期 v.33;No.179 93-10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 论数字行政检察的逻辑结构

    郑雅方;栗博;

    数字行政检察以历史演进为中心不断生成和发展,是数字化浪潮下法律监督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传统行政检察监督模式普遍面临监督动力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数字行政检察具有数据驱动、算法决策、类案监督三大特征,助力检察机关克服“信息不对称”的监督难题,走向“协商—合作”型监督模式。以高效、精准、敏捷为特征的数字技术重塑着检察机关办案理念的同时,也带来数据孤岛现象涌现、检察主体性之淹没、国家权力再分工三大法治风险。数字行政检察需要在检察权行使和算法运用层面构建合法性基础,通过比例原则厘定数字检察监督的权力边界。

    2025年07期 v.33;No.179 10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治理现代化

  • 让城市基层治理回归自治本源

    竺乾威;

    城市最基层的居委会是一种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一基层组织的治理出现了一种越来越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产生这一行政化倾向的原因既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城市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有政府权力对国家与社会边界的不当跨越。让城市的基层治理回归自治的本源,需要从权力、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2025年07期 v.33;No.179 12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房产财富效应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张文珺;朱启贵;

    本文通过实证定量研究,探讨了我国家庭房产资产、金融资产及其他非金融资产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并分析了房产资产促进消费的机制。基于CFPS 2010—2020年六期微观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固定个体和时点效应模型,考察了房屋拥有状况、是否出租、非房贷负债等核心变量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产资产增长能够促进消费,但其促进作用相对较弱,金融资产增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而其他非金融资产的消费拉动效应最为显著。此外,出租房产获取租金并非房产促进消费的必要条件,房产抵押效应也未能显著提升消费。本文的发现为理解房产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促进消费的政策启示。

    2025年07期 v.33;No.179 13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