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君喜;
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而言,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形式构成要素外,人们的艺术审美判断还会受到社会价值评价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信息对艺术品的审美评价也会产生作用。本文以视觉艺术作品为对象,采用实验方法,观察市场价格信息对视觉艺术作品评价的影响,具体考察市场价格信息、艺术作品简介信息对艺术作品的喜好评价、好坏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人们无法从作品本身判断其市场价格高低,但价格信息影响人们对作品的评价。价格高的作品评价更高,价格低的作品评价更低。第二,相较于侧重社会规范的好坏评价,在侧重于主观偏好的喜好评价中,价格信息的影响更为明显。特别是在低价条件下时,相对于好坏评价,喜好评价显著降低。第三,就作品文字简介信息对作品评价的影响而言,低价格条件下,文字简介信息对作品评价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2025年07期 v.33;No.179 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徐翔;王若茗;
网络舆论主题的涨落及调节不仅受内容或用户的影响,还与主题自身周期振动特性与时间形式有关。基于功率谱分析和红噪声检验,分析今日头条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约2 847万条帖文,并以逻辑回归与XGBoost验证了三类振动特性,即振动频率的多样性、周期性振动的鲜明性、振动能量在各频率分布的非均衡性,对主题间触发关系的影响效能。应关注主题从演化到振动的“时间形式”及其时间权力,重视节奏这一“看不见的手”在舆论触发中的调控作用。媒介不仅影响人们怎么想、想什么,还影响其以何种节奏想;与信息轰炸式的“复制”相比,以何种节奏“重复”更关键。当前亟须拓展基于时间形式的议程设置及议程间设置理论,为舆论引导提供基于振动模式和时间形式的传播动力学框架。
2025年07期 v.33;No.179 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 王翔;张铨;
开放政府不仅是推动政府变革的引擎,也是实现现代治理、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标志着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深刻转型。本文试图从政治传播的理论视角出发,实证考察政治传播能力在推动开放政府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发现,政治传播能力系统性影响着政府开放水平。传播力显著抑制了政府开放的实效;服务力对政府开放性的影响则表现为先减后增的U型关系,且这种影响效应会因城市行政等级和城市规模而有所差异。这一影响的强度和方向受到政府数字政务建设程度与公民政务信息接受度两个机制的调节。本研究丰富了政府开放性的理论视野,为推动开放政府建设提供了一种政治传播的理论路径。
2025年07期 v.33;No.179 4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7K] - 周冬;孔凡康;徐禕;
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重点关注互联网通过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政治参与所产生的中介效应,以及社会公平感的链式中介效应。研究基于2010年至2021年间四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提升社会公平感和增强政治参与来实现。此外,社会公平感与老年人的社会政治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并通过后者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链式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高龄老年群体(80—90岁)的互联网使用率较低,与其心理健康相关性较低,但其心理健康水平仍可通过社会公平感这一结构性因素得以改善。本研究为理解互联网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对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25年07期 v.33;No.179 63-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