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的缘起、要点与影响

    李丹;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是中国叙事的核心内容,对增强我国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中国领导人亲自倡导、带头传播,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日益饱满——叙事情境由被动回应到主动正名,叙事角色由他人塑造到自我塑造,叙事情节由点到面全面开花,叙事寓意由识变应变到立言立行。目前,不同类型的命运共同体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各个领域,覆盖了亚非拉欧近睦远交的各个区域,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未来明确的中国方案、面临分裂的世界中凝聚人心的共同价值,体现了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天下胸怀,是对西方负面舆论攻势的有效回击。

    2025年02期 v.33;No.174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长期稳定的三重逻辑

    戴康;

    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显示,现代化往往会带来不稳定。相形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却成功地缔造出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明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长期稳定的成因要综合政党、国家和社会三重逻辑。立足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韧性治理、与时俱进的国家能力和社会行动者促进治理现代化三个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长期稳定的形成机理进行多棱阐释。通过系统梳理其中的学术脉络,可以丰富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经验认知和理论思索,同时,也为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02期 v.33;No.174 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全球南方”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建构

    陆春霖;

    “全球南方”角色与地位的转变使其在现行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价值意义日益凸显。相较于“南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概念,“全球南方”以评判标准、外延界定、叙事主体、象征符号的丰富与完善呈现出政治性、动态性、象征性三重语境的创新,表达了经济、文化、主体三个层面的现实需求。在现代化方式的选择上,中国式现代化赢得了全球南方的广泛认同,原因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本身的科学性与契合性、以物质激励与情感构建为表征进行的现代化先行示范、在国际社会构建双重话语空间进行的广泛倡导。从战略高度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的引领,需要在治理实践层面加强全球合作资源的投入,以高质量国际合作平台的建立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效应;在理念传播层面构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框架,进一步提升其国际传播效能;在理论创新层面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持续为全球南方发展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贡献智慧与方案。同时,要正确认识与理性应对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国际认同的困难,努力使“认同”真正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性力量。

    2025年02期 v.33;No.174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数字·智能的世界

  • 数字技术赋能附条件不起诉:机遇、挑战与程序改良

    胡铭;陈高鸣;

    附条件不起诉是轻微犯罪出罪的重要方式,数字技术在辅助量刑预测、羁束检察裁量、个性化监督矫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助于全面激活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但数字时代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也面临技术和伦理层面的双重困境,突围之路在于明晰数字化评估与不起诉裁量间既联袂互动又适度分离的关系,在运用数字技术前主动开示数据并提供救济管道,寻求数字化监督考察平台的多部门联通共建。数字时代下附条件不起诉的程序改良宜从运用数字技术辅助识别适用条件出发,依靠数字技术呈现“可视化”的公共利益并严格限制裁量权,同时加强个性化考察模块开发的规范供给。

    2025年02期 v.33;No.174 4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论“法律奇点”语境下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关系

    徐冬根;白树海;

    “法律奇点”话题是“人工智能与法律”交叉课题研究中的一个前沿性学术问题。法律奇点论者心目中的法律奇点,就是法律智能化发展的顶峰,它将对人工智能立法、算法对法律适用的赋能、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中的运用等法律科技和智慧司法问题产生重要影响。在法律科技发展目标维度上,法律奇点论者将法律奇点作为人工智能机器立法和算法赋能促进法律完善的新航标,对这个理想目标我们应予以肯定与弘扬;在智慧司法完善进程维度上,法律奇点论者所讨论的未来智能机器可能替代法官审理案件的愿景不符合人工智能治理原则与司法审判制度内在国家机器属性。未来在“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关系上,司法审判应然模式必须坚持人类法官在司法审判中的主体性,智能机器可以成为法官判案的工具但绝不能获得审判权替代法官判案。

    2025年02期 v.33;No.174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 数字检察建构的信息权力基础及其法治风险防控

    张梁;

    数字检察的兴起带来了“法律监督—信息技术”的协同契机,催生了信息权力与检察法律监督职权体系的深刻联结。数字检察凸显了通过信息权力的建构促进法律实施活动清晰化,避免陷入法律实施机会主义所带来的低效困境的内在逻辑,从而能够经由法律的全面高效实施实现深度社会治理。然而,数字检察在构建信息权力“重新发现法律监督”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法律监督制度—检察信息权力”错配所诱发的公私域守法监督失衡风险,可能会重返一般监督而过度介入社会生活,陷入法律实施完美主义的形式法治陷阱。数字检察的发展须提升“法律监督权—信息权力”的适配性,重视多元守法监督主体对国家信息权力的结构性分享,充分回应检察信息权力能否直面公域守法监督的根本问题。当前,深入进行检察法律监督原则的系统阐释,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比例原则的调控作用,遵循“国家—社会”共治逻辑与“法律实施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相对区隔原理,有助于为数字时代的法律实施系统提供正当的法律监督保障。

    2025年02期 v.33;No.174 7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 C刊何以难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徐剑;黄尤嘉;

    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科研队伍不断扩大,但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总量却持续下滑。作者队伍的扩大并未带来学术生产的同步增长,如何解释这种背离?通过对历年来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CSSCI来源期刊论文刊载的特征数据可以用俱乐部模型来解释,即通过降低每期的发文总量、限制弱势主体发文等手段以调节影响因子、维护期刊竞争优势。这种群体性行为有助于维护CSSCI来源期刊“俱乐部”成员的共同利益,但随之的后果是,学术平台优势不突出、来自外学科领域或职称序列较低的作者在CSSCI来源期刊的学术发表中越来越处于边缘位置,最终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学术创新生态带来巨大伤害。研究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同样要引入市场机制,允许更新鲜、多元的学术成果进入学术产品市场展开思想竞争,通过学术成果发表的机会公平,营造更具活力的市场创新环境。

    2025年02期 v.33;No.174 8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 乡村体育赛事的群体情感动员及空间仪式化生产

    罗坤瑾;刘艳莎;

    乡村体育赛事作为地方性物理空间的产物,通过网络视频媒介的仪式化生产,调动群体情感动员,打破地域的物理空间隔阂,形成虚拟在线的情感共在。从空间生产理论切入,结合基思·哈法克雷三重乡村空间模型,通过“诉诸情感、仪式设计、仪式互动”三个具体空间实践的过程,构建体育赛事中群体动员的仪式化生产,揭示群体情感动员凝聚认同、提升行为凝聚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在空间生产驱动下,多元权力表征的乡村体育赛事不能简单视为一场运动赛事,它为地方政府形象塑造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媒介空间,通过媒介传播凝聚了群体情感,提升了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可度,它更是提升乡村优质文化情感凝聚力的重要媒介仪式。

    2025年02期 v.33;No.174 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 “保持连接”的社交期望对青年沉迷手机的影响研究

    李雪晴;符宝莹;

    手机正在深度嵌入人际交往并形塑社交规范,比如手机移动性带来的“永久连接”为人际互动引入了新的社交规范。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的连接模型为理论框架,探讨“保持连接”的社交期望对处于朋友关系中的青年群体手机使用习惯及在线沟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保持连接”的社交期望本身不会对友谊双方的在线沟通质量产生影响,但会促进自动化手机检查行为和强迫性手机检查行为,且通过自动化手机检查行为提高手机沟通的质量,通过强迫性手机检查行为降低手机沟通的质量。本研究说明了媒介使用习惯对人际互动的重要性:当媒介技术带来新的社交规范或期待时,会培养积极和消极的媒介使用习惯,而不同的媒介使用习惯会对人际互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区别于以往关注有意识的媒介行为的研究视角,通过经验数据说明了无意识的媒介使用习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将其与沟通质量结合,验证和拓展了社会认知的连接模型。

    2025年02期 v.33;No.174 11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6K]
  • 迈向数字新闻学:一种生态论的视角

    洪长晖;

    数字新闻学正成为范式转型后新闻理论研究的主导想象和架构。建构数字新闻学,不仅是重新检视传统新闻理论的生成语境、核心概念和由此生发的产业格局,而且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起创新性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考察,而生态论视角的引入,无疑有助于在更为有机的层面上理解数字新闻学中的“新闻”“新闻业”和“新闻学”。透过这一视角,数字新闻学理论既从宏观上反映了内在高度联结的层级构建,又洞察具体的生态单位在多维立体的网络构成中的调适与因应。

    2025年02期 v.33;No.174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