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治理现代化

  • 从分配到承认:社会正义理论的文化转向及其启示

    麻宝斌;万果;杜平;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但正义理论又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正义理论的核心是分配正义。面对21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社会极化等问题,以分配为中心的现代社会正义理论出现了明显不足,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问题。陆续有研究从承认等层面对协调社会关系进行分析,推动了现代社会正义理论的文化转向。尽管这种转向主要反映的是西方发达社会在社会整合等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不适用于中国实际,但在系统梳理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厘清其积极意义和局限,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9期 v.33;No.181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家庭内部时间禀赋代际转移可以促进生育吗——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

    薛继亮;王引弟;

    立足于中国式家庭的背景,基于2016年至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数据,将家庭内部父代与子代间的时间禀赋转移引入OLG模型,构建了家庭生育的扩展OLG模型,选择离散事件史分析法实证分析家庭内部时间禀赋代际转移对生育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家庭内部代际时间转移具有双向性,父代向子代转移时间禀赋的隔代照料显著提升子代的生育行为;子代向父代转移时间禀赋的赡养照顾对其生育产生抑制效应。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IV Probit回归处理内生性,以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安慰剂检验验证稳健性,回归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父代转移时间隔代照料对城镇、不与父母同住和中高收入居民的生育行为有更显著促进作用,子代转移时间赡养照顾对城镇、与老年父母同住和中高收入居民有显著抑制作用。为此,应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为家庭育儿照料提供更多外部支持。

    2025年09期 v.33;No.181 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 相互依赖视角下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演变探析

    李明明;

    近年来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经历了从“加强合作”到“去风险”的演变。基于科普兰关于相互依赖的贸易预期理论,本研究分析了这一演变的原因和发展路径。去风险是大国对彼此贸易预期表示悲观的一种政策选择。它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削弱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安全困境”,可能导致冲突性的贸易后果。根据贸易预期理论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分析了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演变的互动因素、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指出第三方国家因素和欧盟部分势力的推动是欧盟去风险政策产生的主要原因。中欧需要创造双方贸易的乐观预期,回到加强合作的正确道路上来。

    2025年09期 v.33;No.181 34-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弱连接互动视域下青年社会交往关系的转型与重塑

    刘伟;刘新琦;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其交往互动图景及其呈现的社会关系,深刻折射出新一代青年群体鲜明的生活态度与交往风格。只有深刻观照新时代青年交往互动的崭新图景、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才能有效涵育和引领新时代青年奋楫新征程的行动力量。当前,在数字技术赋能社会交往条件下,“弱连接”互动极大程度上影响和形塑了部分青年“浅交往”的互动图景,并催生出三种带有偏差的社会交往关系类型,深刻影响着青年的社会适应性、集体责任感、历史主动性和时代创造力。为此,有必要深化对青年社会交往中交往提升困境、身份整合困境与价值体认困境的研究,从稳预期、拓渠道、塑价值三重维度协同发力,在“弱连接”交往样态中促成积极交往、友好交往与健全交往的全新实践,推动青年个体成长与社会共同体发展的协同并进,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涵养更多同向同行的先锋力量。

    2025年09期 v.33;No.181 4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对青年“数字精神狂欢”现象的重新审视与纠偏路径

    胡德庆;廖小琴;

    数智时代下,以“有趣就好”“经济至上”“情感依赖”与“撕裂道德”等为主要表征的“数字精神狂欢”,映射出青年在当代社会数智化转型中的迷茫与焦虑,成为当下青年数字交往文化中的重要症候。这主要在于逐利化数字资本的技术诱导与越界控制,其正在通过“精准投喂”操纵青年“趣点”;利用“逐利天性”主宰青年需要;营造“超暖关怀”左右青年情感;运用“无限娱乐”牵引青年自由。应从应势而新的“趣点再造”、利益观照的“价值超越”、言语净化的“空间渲染”、学践并举的“道德重塑”、划定边界的“规矩上行”等方面,为青年在数智空间中精神交往的有序化提供决策支持。

    2025年09期 v.33;No.181 61-7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交流互鉴

  • 不寻常的三十年——谈“托尔斯泰学”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兴衰

    陈建华;

    “列夫·托尔斯泰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了“托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相关史实和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托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50年代中国“托学”虽有所发展,但研究领域仍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译介和初步解读上。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学界发生过两次关于托氏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论争,这些论争反映出当时学术界在意识形态与文学价值取向之间的张力,也推动了对托尔斯泰思想与创作的深入思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中国“托学”处于低潮,但仍有学者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研究,为学科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和1979年,中国“托学”复苏,成为即将到来的勃兴时期的重要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开始走向多元化,为后来的学术繁荣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年09期 v.33;No.181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林语堂对中国城市形象与城市空间的跨语际书写

    刘全国;丁礼明;

    城市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场域。林语堂在其英文作品《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和《辉煌的北京》中对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城市的形象进行了跨语际书写,并勾勒出以上述城市为坐标的城市空间。本文梳理了林语堂文学作品中城市与人文在空时性、越界性、指涉性和可读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描绘了作者跨语际书写中的城市形象。北京作为世界之都,彰显独具东方特色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上海不仅代表复杂的资本世界,隐喻女性化的城市形象和战火中的成长之都,也指涉城市现代化的曲折进程。西安曾经历鼎盛的辉煌、现代的批判和战争的蹂躏,指涉古老东方帝都的沉默。饱受磨难的南京则是古典都城创伤的言说者。在林语堂建构的从北京出发,经由西安、天水、兰州、哈密,直至乌鲁木齐的城市空间中,兰州到乌鲁木齐的西部地区指涉心灵回归的广阔原野,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位移是从世界到中国、从城市空间到田园荒漠空间的双重指涉。四部作品中城市空间的循环形成“从北向南,由西向东,最后向北”的“莫比乌斯带”。

    2025年09期 v.33;No.181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完整世界观念、世界图景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张先飞;

    中国式的现代长篇小说实现初步成熟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老舍、巴金、茅盾的最初长篇小说创作为标志。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从自身对主客观世界的完整认识出发,首次成功完成整体性把握与表现外部生活世界及主观精神世界的实践。老舍等自觉加入世界小说发展的多元实验热潮,凭借巨大艺术创新能力,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创制中大胆开拓,突破近代欧西小说既有传统,借助“整体统一性”的形态架构,搭建出多种独立自足、完备的虚拟世界图景,还对时代总体脉动及精神本质做出个人化的全局式呈现,以沉稳成熟的姿态奠定了新型中国长篇叙事文学体制的基石,开启本土长篇小说拓进的多元方向。中国式现代长篇小说的初步成熟标志新文化铸造后发国家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2025年09期 v.33;No.181 10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意象结构的生成方式探析

    刘芳;

    “意象”在文学领域的使用最早源自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它由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方面有机融汇而成。意和象的结合研究最早可见于中国著名的哲学著作《周易》,六十四“卦象”结构的基本生成方式,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人通过“象”的排列组合以表达深层“情感意蕴”的原始思维特点。同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有机组合构成意象结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依据主观情感,按照一定的构思想象和审美形式规律,生成不同的意象结构,使其成为意境优美、感情深沉、意蕴深邃、生动形象的美妙画面。本文通过对中西诗歌中意象结构的考察和对比分析,从跨文化的视角,将诗歌意象结构的建构方式概括为五种:承续延展、跳转拼接、同质叠加、对照互衬、辐射连锁。

    2025年09期 v.33;No.181 11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纠偏拉康“凝视”在影论中的误读并还原其“小对形”观影机制

    刘弢;

    本文列举了若干既往影论中对于拉康“凝视”概念的阐释,纠正将神学、哲学、社会学和视觉文化等领域对“凝视”概念的用法误用于电影理论的偏误。文章从欲求、位置和视线等几个方面分述观影过程中的“凝视”机制,认为银幕从很大程度上是大他者的欲求对象,在观影过程中,镜像认同固然是先决条件,但是由于作为银幕的镜子和作为镜子的银幕并存,镜像认同往往向小对形滑移。此外,镜像认同向小对形的滑移是其暧昧不清的陈述痕迹决定的,电影元语言的完善将会推动电影凝视机制的深入研究。

    2025年09期 v.33;No.181 1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