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建华;
“列夫·托尔斯泰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了“托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相关史实和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托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50年代中国“托学”虽有所发展,但研究领域仍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译介和初步解读上。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学界发生过两次关于托氏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论争,这些论争反映出当时学术界在意识形态与文学价值取向之间的张力,也推动了对托尔斯泰思想与创作的深入思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中国“托学”处于低潮,但仍有学者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研究,为学科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和1979年,中国“托学”复苏,成为即将到来的勃兴时期的重要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开始走向多元化,为后来的学术繁荣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年09期 v.33;No.181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刘全国;丁礼明;
城市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场域。林语堂在其英文作品《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和《辉煌的北京》中对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城市的形象进行了跨语际书写,并勾勒出以上述城市为坐标的城市空间。本文梳理了林语堂文学作品中城市与人文在空时性、越界性、指涉性和可读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描绘了作者跨语际书写中的城市形象。北京作为世界之都,彰显独具东方特色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上海不仅代表复杂的资本世界,隐喻女性化的城市形象和战火中的成长之都,也指涉城市现代化的曲折进程。西安曾经历鼎盛的辉煌、现代的批判和战争的蹂躏,指涉古老东方帝都的沉默。饱受磨难的南京则是古典都城创伤的言说者。在林语堂建构的从北京出发,经由西安、天水、兰州、哈密,直至乌鲁木齐的城市空间中,兰州到乌鲁木齐的西部地区指涉心灵回归的广阔原野,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位移是从世界到中国、从城市空间到田园荒漠空间的双重指涉。四部作品中城市空间的循环形成“从北向南,由西向东,最后向北”的“莫比乌斯带”。
2025年09期 v.33;No.181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张先飞;
中国式的现代长篇小说实现初步成熟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老舍、巴金、茅盾的最初长篇小说创作为标志。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从自身对主客观世界的完整认识出发,首次成功完成整体性把握与表现外部生活世界及主观精神世界的实践。老舍等自觉加入世界小说发展的多元实验热潮,凭借巨大艺术创新能力,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创制中大胆开拓,突破近代欧西小说既有传统,借助“整体统一性”的形态架构,搭建出多种独立自足、完备的虚拟世界图景,还对时代总体脉动及精神本质做出个人化的全局式呈现,以沉稳成熟的姿态奠定了新型中国长篇叙事文学体制的基石,开启本土长篇小说拓进的多元方向。中国式现代长篇小说的初步成熟标志新文化铸造后发国家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2025年09期 v.33;No.181 10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刘芳;
“意象”在文学领域的使用最早源自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它由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方面有机融汇而成。意和象的结合研究最早可见于中国著名的哲学著作《周易》,六十四“卦象”结构的基本生成方式,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人通过“象”的排列组合以表达深层“情感意蕴”的原始思维特点。同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有机组合构成意象结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依据主观情感,按照一定的构思想象和审美形式规律,生成不同的意象结构,使其成为意境优美、感情深沉、意蕴深邃、生动形象的美妙画面。本文通过对中西诗歌中意象结构的考察和对比分析,从跨文化的视角,将诗歌意象结构的建构方式概括为五种:承续延展、跳转拼接、同质叠加、对照互衬、辐射连锁。
2025年09期 v.33;No.181 11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刘弢;
本文列举了若干既往影论中对于拉康“凝视”概念的阐释,纠正将神学、哲学、社会学和视觉文化等领域对“凝视”概念的用法误用于电影理论的偏误。文章从欲求、位置和视线等几个方面分述观影过程中的“凝视”机制,认为银幕从很大程度上是大他者的欲求对象,在观影过程中,镜像认同固然是先决条件,但是由于作为银幕的镜子和作为镜子的银幕并存,镜像认同往往向小对形滑移。此外,镜像认同向小对形的滑移是其暧昧不清的陈述痕迹决定的,电影元语言的完善将会推动电影凝视机制的深入研究。
2025年09期 v.33;No.181 1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