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剑;黄尤嘉;
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科研队伍不断扩大,但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总量却持续下滑。作者队伍的扩大并未带来学术生产的同步增长,如何解释这种背离?通过对历年来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CSSCI来源期刊论文刊载的特征数据可以用俱乐部模型来解释,即通过降低每期的发文总量、限制弱势主体发文等手段以调节影响因子、维护期刊竞争优势。这种群体性行为有助于维护CSSCI来源期刊“俱乐部”成员的共同利益,但随之的后果是,学术平台优势不突出、来自外学科领域或职称序列较低的作者在CSSCI来源期刊的学术发表中越来越处于边缘位置,最终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学术创新生态带来巨大伤害。研究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同样要引入市场机制,允许更新鲜、多元的学术成果进入学术产品市场展开思想竞争,通过学术成果发表的机会公平,营造更具活力的市场创新环境。
2025年02期 v.33;No.174 8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 罗坤瑾;刘艳莎;
乡村体育赛事作为地方性物理空间的产物,通过网络视频媒介的仪式化生产,调动群体情感动员,打破地域的物理空间隔阂,形成虚拟在线的情感共在。从空间生产理论切入,结合基思·哈法克雷三重乡村空间模型,通过“诉诸情感、仪式设计、仪式互动”三个具体空间实践的过程,构建体育赛事中群体动员的仪式化生产,揭示群体情感动员凝聚认同、提升行为凝聚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在空间生产驱动下,多元权力表征的乡村体育赛事不能简单视为一场运动赛事,它为地方政府形象塑造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媒介空间,通过媒介传播凝聚了群体情感,提升了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可度,它更是提升乡村优质文化情感凝聚力的重要媒介仪式。
2025年02期 v.33;No.174 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 李雪晴;符宝莹;
手机正在深度嵌入人际交往并形塑社交规范,比如手机移动性带来的“永久连接”为人际互动引入了新的社交规范。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的连接模型为理论框架,探讨“保持连接”的社交期望对处于朋友关系中的青年群体手机使用习惯及在线沟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保持连接”的社交期望本身不会对友谊双方的在线沟通质量产生影响,但会促进自动化手机检查行为和强迫性手机检查行为,且通过自动化手机检查行为提高手机沟通的质量,通过强迫性手机检查行为降低手机沟通的质量。本研究说明了媒介使用习惯对人际互动的重要性:当媒介技术带来新的社交规范或期待时,会培养积极和消极的媒介使用习惯,而不同的媒介使用习惯会对人际互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区别于以往关注有意识的媒介行为的研究视角,通过经验数据说明了无意识的媒介使用习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将其与沟通质量结合,验证和拓展了社会认知的连接模型。
2025年02期 v.33;No.174 11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6K] - 洪长晖;
数字新闻学正成为范式转型后新闻理论研究的主导想象和架构。建构数字新闻学,不仅是重新检视传统新闻理论的生成语境、核心概念和由此生发的产业格局,而且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起创新性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考察,而生态论视角的引入,无疑有助于在更为有机的层面上理解数字新闻学中的“新闻”“新闻业”和“新闻学”。透过这一视角,数字新闻学理论既从宏观上反映了内在高度联结的层级构建,又洞察具体的生态单位在多维立体的网络构成中的调适与因应。
2025年02期 v.33;No.174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