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国家安全治理现代化

  • 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机遇与挑战

    肖晞;刘坤烨;

    生物安全事关人类生存福祉,人工智能时代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风险来源增加、预警体系有短板及集体行动缺失,导致新型生物安全威胁与传统生物安全风险交织,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困境对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的介入发挥增效赋能作用,提高风险预防敏感性、事件应对科学性、危机善后整体性,进而推动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机制可持续发展。但由于技术漏洞、国际竞争和制度缺位,人工智能也加剧了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复杂性。国际社会应当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正向作用,即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完善机制建设扩大议题思路、为理念的传播与落实创造新型认知范式,以此优化全球生物安全治理路径。

    2025年10期 v.33;No.182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人工智能应对国家安全风险:科层化治理的技术重塑之路

    彭勃;林铭海;

    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探析现代风险的新特征与国家安全的科层制治理机制间的结构性张力。科层制在应对复合风险时呈现认知阻碍、边界封闭、响应迟滞和适应刚性等困境。人工智能凭借其自适应学习与多模态信息处理等能力,实现了对科层治理的系统性重塑:组织结构弹性化、流程体系智能化、决策逻辑系统化、协作方式生态化。基于人工智能对信息能力、决策支持、运行机制、跨域协作等的赋能,国家安全治理体系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策略和行动,有效应对各种复杂且多变的安全挑战。

    2025年10期 v.33;No.182 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6K]
  • 基于风险治理框架的中国韧性城市政策的阐释性话语分析

    林雪;

    韧性城市在概念上的包容性,既加速了相关政策的扩散,也容易导致其被用于不同的政策议程而失去焦点。为进一步了解当前中国韧性城市政策所建构的价值、行动与目标,对当前围绕这一概念开展的政策实践进行系统性梳理实属必要。本研究基于地方政策、官媒文章、官员访谈、活动报道等,对中国韧性城市政策进行阐释性话语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韧性城市政策存在多重话语结构共存,包括“零事故愿景”“工程防灾”“应急响应”和“复杂适应系统”四类话语,体现出城市风险治理相关的各职能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差异性的风险理念和治理范式,在城市韧性政策下发生了融合。在韧性城市政策中要注意避免目标与手段的错位,正视“安全”与“韧性”的区别,关注被忽视的“韧性”特质,同时警惕“韧性”政策的空传与失焦。

    2025年10期 v.33;No.182 33-4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 适应复杂性: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赵吉;张文斌;

    从复杂性视域出发,探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逻辑脉络。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升级,国家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正经历着由计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方向的深刻转型。本研究系统性分析数字化转型在增强国家安全风险预警能力优化决策支持机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与数据保护力度,以及提升应急响应效率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指出了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发展与治理不同步、体系碎片化等挑战。尤其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孪生预警体系,是未来提升国家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复杂适应性的核心路径。

    2025年10期 v.33;No.182 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人文经济驱动共同富裕的典型模式与创新路径

    顾江;石志如;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与人文经济的价值旨归相一致。理论逻辑上,人文经济驱动共同富裕主要是基于增长共识形成“目标牵引—价值遵循—行动转化”的闭环。典型模式上,文章梳理江浙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人文经济实践,总结出苏南模式、安吉模式和温州模式。创新路径上,应促进经济发展与人文价值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优化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建立社会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

    2025年10期 v.33;No.182 6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 数字资本的权力批判与治理

    曹焱;谭培文;

    数字资本的权力逻辑在于强化对数据及其应用能力的垄断,形成对其所雇佣的劳动者与购买数字商品与服务的消费者的强制权力与超经济强制权力,保障其在资本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为此,数字资本通过推进由数字资本主导的产业数字化、强化对劳动者的工具控制、制造社会性数字依赖与在意识形态领域实施理性遮蔽等方式,加速权力的扩张。然而,作为建立在有限经济主导地位与社会广泛影响力基础上的不对称权力,数字资本的权力运行必然引发各种矛盾与冲突,在扰动社会平稳运行的同时,侵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综合运用市场、制度、道德和技术等多种手段,对数字资本的权力行为进行系统治理,在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2025年10期 v.33;No.182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交流互鉴

  • 离家后的第二天:麦克尤恩《钢琴课》中的自我迷失、反叛与和解

    尚必武;

    在麦克尤恩的小说《钢琴课》中,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幽微的个体生命相互交织,再现了小说人物“离家”行为背后的迷失、反叛与和解,抛出了“离家后怎么办”这一值得深思的话题。作品以倒叙与内聚焦的笔法,将二战、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倒塌等重大历史事件化为普通民众命运的隐形推手,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下叩问个体如何在自我重塑中寻找归途。通过书写罗兰、阿丽莎、达芙妮等人物离家后的行为与境遇,麦克尤恩投射其关于人类“自我对话”机制的思考。离家与归家都是人类对“我们是谁”这一论题的深刻诠释,也正是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人类不断认识自我,并最终同自我达成和解。

    2025年10期 v.33;No.182 9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 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的本土转化与中国文学批评的范式创新研究

    李雪;张扬;

    本文以伽达默尔对话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为基点,探究其核心理论——视域融合、问答辩证法、语言游戏、效果历史意识是如何与中国文学理论及批评实践深度互构并实现本土转化与范式创新的。研究中综合运用跨文化理论对话、文学文本细读与数字人文方法,如构建历史语境数据库、意境拓扑图谱。其核心观点是,伽达默尔理论消解主客二元,将对话升维为存在论事件,其语言观重构了现代性经验表征,而跨文化视域差异构成真理显现的诠释学契机。最终成功构建“双向历史化”批评范式,该范式融合伽达默尔对话本体论与中国“知人论世”“通变”原则,通过数字人文实践激活传统经验的当代性;论证中国文论依托“文本细读—视域重构—意义生成”三阶模型实现从方法论到存在论的范式转型;借助算法伦理将“和而不同”智慧转化为全球阐释共同体规则,以“执两用中”伦理升华文明互鉴实践,最终为技术理性时代人文科学重建提供具有东方智慧的创新方案。

    2025年10期 v.33;No.182 10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 “回到马克思”——后现代主义文学反思

    刘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勃兴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在现代主义“反英雄”的基础上,继续颠覆传统,使用碎片化、元叙事等方式,消解意义,遁入虚无。其思辨方式不仅进一步阻吓了读者,而且背离了文学的审美取向,致使文学死亡之声甚嚣尘上。而纠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最佳途径无疑是重新“回到马克思”,让文学直面现实、亲近受众。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为之,即在“守”与“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与发展。

    2025年10期 v.33;No.182 12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 勒内·基拉尔神话学理论建构的当代反思

    张凝;

    从迫害者视角切入,勒内·基拉尔认为神话描述了替罪羊机制,该机制掩盖了早期人类社会的残酷真相。基拉尔的神话学承袭了涂尔干的功能主义,由构建文化秩序的替罪羊机制统摄神话、仪式和禁忌,并将对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批判作为起点,探究神话与仪式的历史内核。基拉尔诉诸历史分析,将迫害文本作为桥梁来破译神话,以迫害范式为神话阐释方法完成了其神话学的建构。基拉尔的神话学虽颇具阐释效力,却割裂了神话与其历史文化语境,人为肢解民族志材料,基于替罪羊机制对神话进行定向操作,其神话学变成了替罪羊机制的索引,忽视了神话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2025年10期 v.33;No.182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