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正德;王华丽;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出发,坚决反对神化英雄人物、夸大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围绕英雄与人民、英雄与国家、英雄与历史进行了深刻论述,创立了唯物主义英雄观。这种英雄观揭示了英雄生成的辩证规律,确立了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主义英雄观的创史学说,为人们正确认识英雄人物及其历史作用、弘扬英雄精神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在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英雄观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党和国家弘扬英雄精神提供了价值导向,为党和人民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
2025年08期 v.33;No.18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 高晓林;熊雪珂;
全面抗战时期,外国媒体的驻华记者是让世界得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核心群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综合采取工具性和情感性的“媒介策略”,通过向这些记者以多种渠道主动提供“信息津贴”、以“广交朋友”的态度与其结成亲密关系、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其建立带有信任特征的强连接、以“沟通适应”的话语策略赢得其价值认同的方式,成功借助这一群体联通中外的“桥梁”功能,向世界传播了自己的声音、展示了自己的形象。不过,这一时期部分外国记者转译中国共产党故事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符号偏差和意义错位的情况,这突显出对外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时符号选用和意义传递的准确性问题。剖析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下如何培育“新时代的斯诺”,以借“他者之力”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5年08期 v.33;No.180 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 周凯;
纵观百年党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力量。通过以“并联式”发展实现“后发”赶超、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全面深化改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根基、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进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现代化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往往并不取决于政党数量多寡,而在于政党在领导现代化进程中能否突破“部分”利益藩篱而维护“整体”利益,超越追逐权力而正确运用权力,摒弃封闭僵化而注重守正创新。
2025年08期 v.33;No.180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刘伟兵;
在“资本—劳动”的现代化规律背后还蕴藏着时间的尺度。现代化的进程也包含着时间生产和时间的抽象统治过程。围绕剩余劳动时间向剩余价值和自由时间转化的张力,形成了不同文明区别的时间向度。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通过资本和雇佣劳动建立了以“窃取”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为本质的资本文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的劳动者虽然创造了大量剩余劳动时间,但它却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总体生产环节中被资本家“窃取”了。资本文明由于“窃取”的本质,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使其发展既有限度也不持久,并形成一个既使人异化又使社会悖论式发展的文明图景。通过对资本文明的批判比较,可以历史地把握住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使劳动时间里的劳动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自主活动的可能,还使得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内置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自觉进程,从而实现了人们自由时间的最大限度获得。
2025年08期 v.33;No.180 39-5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 蒋立峰;
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传承党的伟大精神,助推新质生产力生成,塑造一流大国工匠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工匠精神要实现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专注、精益、创新和传承是工匠精神的基础、核心、灵魂和纽带,共同构成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结构要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时代性。青年是工匠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要立足高校育人主阵地,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目标,通过强化价值引领、聚焦技能养成、营造育人环境等路径,做到守“匠心”、习“匠术”、明“匠德”,筑牢现代化强国根基。
2025年08期 v.33;No.180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