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马克思恩格斯英雄观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

    彭正德;王华丽;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出发,坚决反对神化英雄人物、夸大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围绕英雄与人民、英雄与国家、英雄与历史进行了深刻论述,创立了唯物主义英雄观。这种英雄观揭示了英雄生成的辩证规律,确立了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主义英雄观的创史学说,为人们正确认识英雄人物及其历史作用、弘扬英雄精神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在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英雄观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党和国家弘扬英雄精神提供了价值导向,为党和人民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

    2025年08期 v.33;No.18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讲好自身故事的经验探索

    高晓林;熊雪珂;

    全面抗战时期,外国媒体的驻华记者是让世界得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核心群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综合采取工具性和情感性的“媒介策略”,通过向这些记者以多种渠道主动提供“信息津贴”、以“广交朋友”的态度与其结成亲密关系、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其建立带有信任特征的强连接、以“沟通适应”的话语策略赢得其价值认同的方式,成功借助这一群体联通中外的“桥梁”功能,向世界传播了自己的声音、展示了自己的形象。不过,这一时期部分外国记者转译中国共产党故事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符号偏差和意义错位的情况,这突显出对外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时符号选用和意义传递的准确性问题。剖析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下如何培育“新时代的斯诺”,以借“他者之力”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5年08期 v.33;No.180 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进路与当代启示

    周凯;

    纵观百年党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力量。通过以“并联式”发展实现“后发”赶超、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全面深化改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根基、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进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现代化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往往并不取决于政党数量多寡,而在于政党在领导现代化进程中能否突破“部分”利益藩篱而维护“整体”利益,超越追逐权力而正确运用权力,摒弃封闭僵化而注重守正创新。

    2025年08期 v.33;No.180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中西方现代化的时间向度对比研究

    刘伟兵;

    在“资本—劳动”的现代化规律背后还蕴藏着时间的尺度。现代化的进程也包含着时间生产和时间的抽象统治过程。围绕剩余劳动时间向剩余价值和自由时间转化的张力,形成了不同文明区别的时间向度。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通过资本和雇佣劳动建立了以“窃取”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为本质的资本文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的劳动者虽然创造了大量剩余劳动时间,但它却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总体生产环节中被资本家“窃取”了。资本文明由于“窃取”的本质,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使其发展既有限度也不持久,并形成一个既使人异化又使社会悖论式发展的文明图景。通过对资本文明的批判比较,可以历史地把握住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使劳动时间里的劳动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自主活动的可能,还使得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内置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自觉进程,从而实现了人们自由时间的最大限度获得。

    2025年08期 v.33;No.180 39-5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 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结构要素与实现路径

    蒋立峰;

    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传承党的伟大精神,助推新质生产力生成,塑造一流大国工匠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工匠精神要实现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专注、精益、创新和传承是工匠精神的基础、核心、灵魂和纽带,共同构成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结构要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时代性。青年是工匠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要立足高校育人主阵地,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目标,通过强化价值引领、聚焦技能养成、营造育人环境等路径,做到守“匠心”、习“匠术”、明“匠德”,筑牢现代化强国根基。

    2025年08期 v.33;No.180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法学研究

  • 减免行政处罚的合法性探析

    金自宁;

    对数起环保行政处罚实例的观察分析表明,行政机关在执法中以减免处罚的方式激励违法企业建立防范未来违法的守法机制,作为新兴的实践探索,受到法律依据未明、具体规定与一般规定适用顺位选择、依政策行政冲击依法行政等合法性质疑。然而,法解释论视野里,将激励企业守法这一考虑因素引入减免行政处罚的决定过程,在我国现行有效的实在法框架下能够获得规范意义上的合法性;而且,激励企业守法的此类探索不应局限于《行政处罚法》第33条所规定的“轻微免罚”制度,现行法上的裁量轻罚制度为引入此种激励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025年08期 v.33;No.180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规则的检讨与重构

    李文凯;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所作的制度安排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职务作品与法人作品难以区分,增加了法律适用难度。通过对我国职务作品制度现状和两大法系相关理论源流、制度背景以及法律实践的考察,澄清职务作品的价值基础和法理逻辑,有助于对我国《著作权法》的完善形成针对性建议。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的核心,是要处理员工智力创作行为与单位投入及监督控制之间的关系,从著作权法理逻辑上看,应当区分作者身份认定与著作权赋权,将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赋予单位,将实际创作人认定为职务作品的作者,并由作者享有职务作品的著作人身权。在制度设计和实际运用中,应通过健全法人作品制度,修改特殊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规则,完善一般职务作品规则,引入高校教师例外规则等路径,重构我国的职务作品制度。

    2025年08期 v.33;No.180 79-9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 国家科技计划合同法律性质的应然定位

    祁壮;

    国家科技计划合同乃是项目实施、管理和验收的重要依据,准确识别其法律性质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明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改革的法治进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回应国家科技计划合同的法律性质,其理论上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说、私法契约说、行政公法行为说、双阶合同说等多种观点。国家科技计划合同是行政私法理论下的产物,它兼具强制性与合意性、公益性与私益性、行政性与契约性等多重属性,本质上是行政合同公私属性融合的具象化表现,将其定性为行政合同符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并且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亦不存在制度障碍。

    2025年08期 v.33;No.180 9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治理现代化

  • 人工智能技术、管理者短视主义与企业新质生产力

    马晶梅;吴杰;李志清;

    “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将加速推动企业生产力向创新驱动跃迁。本文以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借助《关键数字技术专利分类体系(2023)》中IPC分类号,匹配识别企业人工智能技术专利以测度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缓解管理者短视主义正向作用于企业新质生产力。并且,企业创新文化水平越高,人工智能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果越显著。(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位于高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城市的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果优于低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城市的企业。与高科技行业相比,非高科技行业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相较于低水平智能化投资的企业,高水平智能化投资的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后,新质生产力得到更显著的提升。

    2025年08期 v.33;No.180 10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原生社区居家养老和纯养老社区两种模式的异同及其经济学逻辑

    罗津;左颖;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然而,相关研究缺乏从经济学的比较视角展开论证,而这一服务提供的本质恰恰遵循经济逻辑。文章以原生社区居家养老和纯养老社区两种模式为研究对象,阐释了两种模式的经济学逻辑,并从社区规模、老年人需求集中度及运营模式等方面对两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原生社区居家养老的经济学逻辑是强范围经济+弱规模经济,纯养老社区的经济学逻辑是强规模经济+弱范围经济。为完善这两种养老服务模式,对于前者,宜以原生社区为单元通过市场规制形成自然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而对于后者,应加强行政和公共服务资源的渗透,通过降低私人服务成本来降低老年人的入住门槛。建议通过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从而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

    2025年08期 v.33;No.180 12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 下载本期数据